习近平关于青年成长成才重要论述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研究
李庆云;陈昱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论述蕴含着深厚的理论渊源、深刻的科学内涵和强烈的时代现实所需,是新时代的产物。其关于青年的时代地位、培养目标、成长路径以及工作方法等论述科学回答了为什么要培养青年、培养什么样的青年、谁来培养以及怎样培养青年的问题,蕴含着深厚的科学育人思想,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的丰富内涵与活力,从理论、资源和队伍建设等方面引领着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
观念何以转移:社交媒体婚恋话题对青年恋爱观的形塑路径研究——以小红书为例
刘彦;崔英豪;文章基于扎根理论方法,以小红书平台为研究场域,揭示了社交媒体婚恋话题对青年恋爱观的形塑路径,并构建相关理论模型。研究发现:社交媒体婚恋话题对青年恋爱观的形塑实现了动态闭环,并且在形塑过程中表现出因性别、年龄、情感经历等而异的群体差异。在形塑起点,社交媒体通过技术内核的分层推送与符号表征的圈层呈现,构建了恋爱信息环境,对青年的恋爱观进行价值输出;在形塑过程中,青年用户基于性别等形成群体差异的规范内化与经验获取路径,对婚恋话题表现出学习与认同差异;在形塑终点,青年表现出理性化与价值导向兼顾的恋爱倾向,并通过互动实践,在巩固自身恋爱倾向的基础上反哺恋爱信息环境,实现环境更替;此外,青年用户的情感经历差异作为调节要素,也影响着婚恋话题对其形塑的强度。据此,可通过优化平台治理机制、提升青年媒介素养与批判能力、强化社会支持与政策保障以实现健康婚恋生态构建。
“赛博母职”:Z世代年轻女性的虚拟育儿
王文涛;谢润欣;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Z世代年轻女性开始把虚拟世界作为育儿阵地。受数字时代社交和身份建构、育儿成本与职场发展压力以及多元文化和社交媒体等因素影响,Z世代年轻女性从传统母职向“赛博母职”转变。虚拟育儿隐含社会期待,映射理想关系,通过集体鼓励式抚育、子女的形象管理、自我理想投射等身体实践与日常呈现,重塑母职的内涵与外延。虚拟育儿是Z世代年轻女性对未来现实育儿的演练,“赛博母职”中的“赛博血缘”重构了养育边界,是Z世代年轻女性应对生育压力的柔性策略。“赛博母亲”的虚拟母职实践,反映了Z世代年轻女性在生育选择上的复杂性,既有对社会层层裹挟压力之下的生育逃避,也有对未来养育完美子女的期待。
大学生网络直播现象的透视与治理
刘佳;施锦丽;网络直播凭借低门槛、高收益、强时效互动等优势吸引着大学生源源不断加入。研究发现:当前大学生网络直播呈现出“直播时间碎片化、晚间频率更高”“直播群体差异显著、女生偏爱才艺互动与时尚分享、男生偏好技术操作与扮丑搞怪”“直播形式灵活多样、内容创新度高”“直播观念与动机密切关联、价值取向多元化”“直播意志不强、缺少经验与定力”五大特点。大学生网络直播主要有三类动机:追求直播收益,拓展职业空间的功利性动机;完善自身能力,实现价值证明的发展性动机;释放情绪压力,寻求情感寄托的情感性需求动机。大学生网络直播的潜在风险是: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加大与周围环境隔阂;道德与理智阵地失守,诱发失范事件;价值观念遭不良环境侵蚀,主流意识形态受冲击;行业盲区增加被套路风险,无力抗争导致权益受损。为此,需要重视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引导,帮助确立踏实向上的人生目标;加强道德法制教育,提高大学生网络辨识能力;实施大学生网络直播多部门联动管理,强化监管责任与意识;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水平,丰富大学生精神世界。
青年“爽剧”热潮文化反思:生成演进、成因分析及引导路径
何虹莹;王建红;近年来,“爽剧”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景观,在青年群体中广泛流行,尤以微短剧形态表现最为显著。基于景观社会理论,梳理了“爽剧”从孕育期、萌芽期、探索期到爆发期的生成演进过程。究其根源,青年“爽剧”热潮的形成映射着多重动因:社会变迁下青年身份认同危机与主流价值疏离、现代社会青年焦虑泛化与逃避主义蔓延、媒介平台的亚文化狂欢与消费以及数字资本无序扩张与算法霸权。这一热潮对青年群体呈现双重效应:既满足心理需求与文化意义输出等社会效用,也存在成瘾、认知偏差等潜在风险。鉴于此,为引导“爽剧”景观良性发展并助力青年规避风险,需构建多维度引导路径:以主流价值观重构文化认同、以奋斗观培育青年心理与发展、以马克思消费观涵养消费行为、以法治手段规制数字资本主义。
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吕新;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对于大学生走上社会,谋求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体育在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通过营造和谐学习氛围、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培养学生自我认识能力、独立生活能力、实施挫折教育、培养创新能力和竞争意识等途径来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福利经济学及其理论演进
胡勇军;胡声军;福利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分支体系,最早出现于20世纪初的英国。本文对福利经济理论的形成,新旧福利经济学的产生及其思想,以及西方福利经济学新近的发展作了概述和分析。
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与借鉴
陈湘瑶;张健;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突出,主要表现为:其教育目的的政治性功能明显,教育内容的渗透性特点突出,教育结构的整体性功能增强,教育模式的个性化特点凸显,教育方法的多样性与实效性并存。通过借鉴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经验,采取"一体两翼"的方式,即以培养目标为主体,坚持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多样性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将有利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新时代青年工作理论创新研究——对《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青年工作思想的分析
张良驯;青年工作实践推动着青年工作理论的发展。国家《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在对青年发展进行专项规划的过程中,总结和发展了近年来中国青年工作的思想理论,实现了青年工作理论的与时俱进。该规划在重申青年是国家未来、民族希望的基础上,提出了青年不但是党和人民事业的生力军,而且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的青年观;着眼于对青年的重视和对青年成长环境的优化,提出了党管青年的青年工作原则;立足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出了青年首先发展的理念,把青年发展作为青年工作的主题;针对青年生活方式的变化和解决青年工作中的问题,提出了以青年为本的工作方式;为了加强统筹协调、形成工作合力,提出了各方面协同施策的青年工作格局。这些理论创新成果构成了新时代青年工作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和发展这些理论创新成果,对于深化新时代青年工作,把广大青年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进一步凝聚到为实现中国梦做贡献上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的青年观研究
周金堂;丁艺龙;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青年、青年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青年的成长成才、新时代青年工作、当代青年运动等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形成了内容丰富、内涵深刻、特色鲜明、具有划时代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的青年观。习近平总书记的青年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青年,赋予共产党人的青年观新的时代特色,是习近平总书记青年观的显著特点。习近平总书记的青年观紧扣时代和青年发展的主题,科学、全面、深刻地回答了"如何看待青年"" 培养什么样的青年"和"如何开展青年工作"等问题,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理论特色、实践特色的青年认知观、青年人才价值观和青年工作观。
表演、展示与幻想:青年群体匿名社交中的自我呈现探析——基于匿名社交软件“Soul”的学术考察
赵红勋;王婉馨;王文静;在社交媒介的传播实践中,匿名社交APP深受青年群体的青睐,并成为其自我呈现的重要展演舞台。本文在戈夫曼的拟剧理论观照下,以匿名社交软件“Soul”的青年用户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考察其在匿名社交过程中的自我呈现问题。研究发现:匿名社交媒介已经成为青年进行自我呈现的新型表演空间;表演、展示与幻想合力建构了匿名社交呈现的表征机制;自我呈现在延伸社会关系的同时,也引发了沉迷性依赖。此外,青年匿名社交中的自我呈现背后蕴含着媒介技术可供性逻辑。自我呈现对技术的沉浸性依赖日益加强,不仅异化了青年群体的精神世界,而且对其社会行动能力也会产生一定的削弱作用。
“全面三孩”政策背景下青年生育意愿及行为研究
风笑天;<正>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表明,2020年我国总和生育率仅为1.3。尽管国家连续实施“全面两孩”“全面三孩”政策,但生育水平仍呈走低趋势。因此,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7个部门近期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导意见》,从20个方面提出了加强生育支持政策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本刊及时组织了一组专题论文,
增强香港青年国家认同的教育路径分析
谢碧霞;在香港爆发的激烈街头运动中,青年是其中的主力,青年正成为影响着香港"一国两制"政策有效实施和强化地区国家认同感,实现人心回归的"关键人群"。香港事态的日益严重也显示出香港青年国民教育存在的问题。加强对青年的教育引导成为增强香港青年国家认同感的关键路径。增强香港青年的国家认同教育必须建立系统化的"大教育"体系,从端正理念、多主体推进、完善内容架构、优化技术推进手段等多通路着手调整教育结构,既要着眼宏观设计,自上而下地建构持久发展模式,强调多主体的协同并进,加强工作合力,又注重内容充实,细化国家认同的具体指向,同时也需要强调教育的实效性,优化技术手段,形成增强港澳青年国家认同的顺畅教育通道。
福利经济学及其理论演进
胡勇军;胡声军;福利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分支体系,最早出现于20世纪初的英国。本文对福利经济理论的形成,新旧福利经济学的产生及其思想,以及西方福利经济学新近的发展作了概述和分析。
文明与环境——试析地理环境对古希腊文明的影响
梁继程;地理环境与文明的产生、发展和衰亡有着密切的关联,它是文明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客观条件。在古希腊,地理环境对其文明发展的影响表现得尤为明显,它直接影响其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的发展和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正是因为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塑造了其独特的文明。本文即从古希腊地理环境对其小国寡民的城邦、海外大殖民运动、发达的工商航海业及民主政治等方面的影响来论证这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