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彦;崔英豪;
文章基于扎根理论方法,以小红书平台为研究场域,揭示了社交媒体婚恋话题对青年恋爱观的形塑路径,并构建相关理论模型。研究发现:社交媒体婚恋话题对青年恋爱观的形塑实现了动态闭环,并且在形塑过程中表现出因性别、年龄、情感经历等而异的群体差异。在形塑起点,社交媒体通过技术内核的分层推送与符号表征的圈层呈现,构建了恋爱信息环境,对青年的恋爱观进行价值输出;在形塑过程中,青年用户基于性别等形成群体差异的规范内化与经验获取路径,对婚恋话题表现出学习与认同差异;在形塑终点,青年表现出理性化与价值导向兼顾的恋爱倾向,并通过互动实践,在巩固自身恋爱倾向的基础上反哺恋爱信息环境,实现环境更替;此外,青年用户的情感经历差异作为调节要素,也影响着婚恋话题对其形塑的强度。据此,可通过优化平台治理机制、提升青年媒介素养与批判能力、强化社会支持与政策保障以实现健康婚恋生态构建。
2025年04期 v.35;No.167 16-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6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文涛;谢润欣;
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Z世代年轻女性开始把虚拟世界作为育儿阵地。受数字时代社交和身份建构、育儿成本与职场发展压力以及多元文化和社交媒体等因素影响,Z世代年轻女性从传统母职向“赛博母职”转变。虚拟育儿隐含社会期待,映射理想关系,通过集体鼓励式抚育、子女的形象管理、自我理想投射等身体实践与日常呈现,重塑母职的内涵与外延。虚拟育儿是Z世代年轻女性对未来现实育儿的演练,“赛博母职”中的“赛博血缘”重构了养育边界,是Z世代年轻女性应对生育压力的柔性策略。“赛博母亲”的虚拟母职实践,反映了Z世代年轻女性在生育选择上的复杂性,既有对社会层层裹挟压力之下的生育逃避,也有对未来养育完美子女的期待。
2025年04期 v.35;No.167 28-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7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佳;施锦丽;
网络直播凭借低门槛、高收益、强时效互动等优势吸引着大学生源源不断加入。研究发现:当前大学生网络直播呈现出“直播时间碎片化、晚间频率更高”“直播群体差异显著、女生偏爱才艺互动与时尚分享、男生偏好技术操作与扮丑搞怪”“直播形式灵活多样、内容创新度高”“直播观念与动机密切关联、价值取向多元化”“直播意志不强、缺少经验与定力”五大特点。大学生网络直播主要有三类动机:追求直播收益,拓展职业空间的功利性动机;完善自身能力,实现价值证明的发展性动机;释放情绪压力,寻求情感寄托的情感性需求动机。大学生网络直播的潜在风险是: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加大与周围环境隔阂;道德与理智阵地失守,诱发失范事件;价值观念遭不良环境侵蚀,主流意识形态受冲击;行业盲区增加被套路风险,无力抗争导致权益受损。为此,需要重视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引导,帮助确立踏实向上的人生目标;加强道德法制教育,提高大学生网络辨识能力;实施大学生网络直播多部门联动管理,强化监管责任与意识;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水平,丰富大学生精神世界。
2025年04期 v.35;No.167 37-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5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